所谓“大一统”,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、或者是地理上的统一,更包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统一和集中,也就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,恰如《公羊传》中所说“何言乎王正月?大一统也”,就是要六合同风、九州共贯。
因此,秦始皇扫灭六国后,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建议,彻底拒绝分封,从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。由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,自然需要相应政策措施,所以出台了车同轨、书同文、统一度量衡、以及修建各种道路等。
但问题是:秦末六国贵族复国、以及项羽再度分封等历史,既说明延续几千年的分封制,早已根深蒂固,没那么容易消亡,时刻等待复辟,也说明秦始皇政策还存在不足,那么汉代如何弥补不足,让中国成为真正成功的大一统国家呢?接下来,就汉朝三大政策措施简单谈一谈。
首先,陵邑制度
所谓陵邑制,是秦汉时期围绕帝王陵墓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,兼具军事防御与政治管控功能,始于秦朝,汉朝时发展成为迁豪强、固中央的重要措施。
汉高祖九年,刘邦采纳刘敬(娄敬)建议,首迁关东豪族至长陵周边,之后一直延续到汉昭帝。明朝唐寅的“不见五陵豪杰墓”,其中“五陵”就是汉朝长陵、安陵等合称“五陵邑”,所在地五陵原横跨今咸阳北部约500平方公里区域。
问题在于:汉朝为何要这么做?原因很简单,汉朝的各地豪强,原本是各国贵族后裔,有地、有人、有钱、有粮、还能造兵器,对中央王朝威胁太大。
在六国复国思想还没有真正消亡之时,尤其一旦天灾人祸,各地豪强极有可能打着复国的旗号造反。由于中国地域太大,地方发生叛乱,等到中央知道、再调兵反击,中间往往已经过去数个月。但实行陵邑制度之后,各地没有了豪强,发生造反的可能性就大幅度降低,而中小地主的影响力不足,很难掀起大规模的造反。
总之,陵邑制度的确非常残忍,但从长远来说却有利于大一统,否则很难说六国残余不会复国成功。一旦六国残余复国成功,那么对大一统的打击将是巨大的。
其次,察举制度
汉朝时期,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,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,名为“察举制”。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,也叫“选举”。过去,人们一般认可察举制的人才选拔功能,但其实还有利于大一统的重要作用。
其一,虽然察举制后来变成权贵通道,但起初却让不少下层人士进入了国家管理层(察举制是从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选拔),也就是说让阶层相对不固化,有才华的下层有机会称为高官,这显然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。
其次,察举制是在全国各地都察举,由中央和各地高级官员推荐,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名额,不是集中在某地察举,其中边疆地区还有优待。换言之,察举上来的官员,了解各地情况,就相当于各地的代表。因此,汉代每个郡都有自己的官员代表,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意代表,从而让各地都有人参与到大一统政府,同时也让各地的情况能反馈到中央。
因此,对于维护和巩固大一统而言,察举制作用显然极其重大。
第三,独尊儒术
对于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(汉武帝有没有真正罢黜百家,其实是存在争议的,但他更推崇儒家是不争的事实),现代有不少学者批评,但对于当时形势而言,“独尊儒术”却是时代的需要,也更利于维护大一统。
其一,汉武帝上台时,汉朝主流还是黄老学说,但这种学说讲究无为而治,既不匹配当时汉朝逐渐增强的实力,也与汉武帝的进取精神相悖。于是,汉武帝相中了更具进取精神的儒家,尤其公羊传提出“九世之仇犹可报乎?百世之仇犹可报”非常如何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想法。
其二,如果诸子百家纷争不已,必然造成思想上的撕裂,进而导致社会撕裂,重蹈战国乱局,因此独尊儒术对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汉朝来说是必要的。之后,确立儒家地位也有助于在思想上维护大一统,同时儒家与大一统集权政府命运息息相关,也会主动维护大一统。
汉代之后,历朝历代崇儒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上的分裂,维护了思想上的大一统,进而显然有助于政治上的大一统。
当然,独尊儒术的确有其不利的一面,但任何事物不可能只有好处、没有坏处的,需要辩证的看待。
相比之下,虽然西方宣称存在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,姑且不论其真假,但与中国秦朝、以及汉朝为了维护大一统的诸多努力来看,即便罗马帝国靠一时武力强大实现“统一”,却显然缺少后续维护措施(后虽以基督教为国教,某种程度上实现思想统一,但宗教比较容易极端,远不如儒家包容),一旦风吹草动,就会像秦末一样土崩瓦解了。
宝利配资-配资排名-配资炒股之家-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