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靖修道是否错误?从某种角度来说,未必错,但前提是他仅仅是一个地方地主,影响范围有限。然而,作为一国之君,身居帝位,影响却广泛深远,这使得他修道的行为最终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错误发生的呢?要知道,嘉靖刚登基时,明朝的前景本是光明的。
正德十六年,十五岁的嘉靖继位称帝,与同时期的其他太子相比,他对明朝的腐化弊端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,因为他成长的环境并非皇宫,而是安陆。这与他特殊的出生背景密切相关。嘉靖的父亲并非皇帝,而他的哥哥也并非继承皇位的正统。这一切源于明武宗无嗣,且明孝宗只有明武宗一子,最终只能从旁系血脉中选定继承人。
这时,嘉靖成为了最合适的候选人,因为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明孝宗的弟弟。或许有人会问,既然如此,为什么继承皇位的不是兴献王?其实,兴献王早已去世。即便他还在世,也无法继位。根据当时的制度,继承皇位需要满足几个条件,兴献王若想继位,首先必须是明武宗的兄弟,并且要成为明孝宗的儿子,这样才能符合继位的规范。尽管皇位的传承早已打破了传统,但表面上的规矩却不能随意改变。此时的嘉靖,作为旁观者,意识到这一点,这也是为什么在未登基时,他曾豪情万丈地表示:“若我登朝,一定能开创盛世。”
展开剩余77%明武宗虽执政一生,但他致力于享乐,将权力交给了太监。这些太监大多是地痞流氓,虽然文才不济,但对于哪里能寻欢作乐却极为清楚。嘉靖继位后,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太监,甚至连像张永这样的优秀太监也未能幸免,尽管他一生忠诚,最后也因家族被抄而名誉扫地。张永与理学家王守仁关系甚好,若不是一些清流大臣的帮助,他很可能命丧黄泉。
嘉靖对太监的强烈敌意,使得他统治下始终没有出现一位权力庞大的太监。清算了太监之后,嘉靖又开始修改太监制度。在永乐年间,明朝设立了镇守太监,负责地方的监视工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镇守太监的数量急剧增加,到宣德年间,仅南京一地就有四位镇守太监。太监的权力也因此膨胀,他们不仅可以读书、参与朝政,甚至有权批阅奏折。朱瞻基当初将这些权力下放,主要是为了平衡文官集团的权力,防止皇帝被架空。
然而,这些镇守太监中的许多人不拘礼法,借皇帝之名压制地方官员,甚至为所欲为,迫害百姓,横行无忌。为了避免太监暴行对社会的进一步危害,嘉靖下令将所有镇守太监撤回,这在当时堪称一大改革之举。正如《明史》所述:“帝又尽撤天下镇守内臣,终四十余年不复设,故内臣之势,惟嘉靖朝少杀云。”
然而,嘉靖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同样严重。京城周边的土地几乎全被贵族和皇亲占据,百姓几乎无地可耕。由此,流民大量涌现。明朝总人口约为一亿,其中流民超过六百万。这种社会不稳定的局面,犹如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。贵族们通过强占土地的方式,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和权力,常将有主的土地声称为荒地,百姓无力反抗。为此,嘉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,进行全国土地彻查,从嘉靖元年一直调查到嘉靖九年,最大限度地削减了流民数量,确保了朝廷的统治稳定。
在嘉靖治下,文官集团的理想是拥有一位“安静”的皇帝,整日批阅奏折、听从他们的指挥。然而,明武宗却大大偏离了这一点,他几乎不理会朝中大臣,且时常亲自出巡,大同一战、扬州游历便是例证。这让文官们愤怒不已,纷纷上书,结果要么被杀要么被贬职,最终造成了言官的“沉默”,许多敢言的大臣反而成为了少数。若朝廷继续这样下去,恐怕会变成一言堂。
因此,嘉靖继位后,不仅恢复了言官的权利,还鼓励言官上奏。大礼仪事件、严嵩倒台等都与言官密切相关。若没有这些言官的坚守,嘉靖的朝廷或许将一直处于黑暗中,后来的徐阶执政之光明也可能无从谈起。
本应继承盛世的嘉靖,未能稳固他的政权,原因就在于他逐渐沉迷于修道。修道的原因有多方面,其中最主要的,便是他的出生地、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体质。安陆作为楚地之一,与道教渊源深厚,嘉靖从小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。兴献王,作为他的父亲,也深受道教的熏陶,是“大明兴国纯一道人”,并著有《含春堂稿》,论述太极、阴阳、五行等道教哲学。
嘉靖的身体一直较弱,常年多病,这也是他早晨迟迟不起的原因。相比其他人清晨便上朝,嘉靖往往等到太阳升起后才去,这显示了他身体的虚弱。即使是拜访三大殿,他也常常气喘吁吁,无法承受。道教中,生命至上,修道的目的正是延长生命,追求长生不老或羽化成仙,嘉靖或许正是因此深受其吸引,且尝试通过道教的修行来保养身体。虽未获得长生不老,他依旧活到了六十岁,足见道教养生法对他身体的影响。遗憾的是,他迷信金丹,最终因为金丹中含有重金属与水银,导致了身体的严重损害。
若嘉靖能坚持纯粹的养生之道,或许能活得更久。而且,他的治国能力与初期的改革政策,也预示着他本有可能成为一位明君。可惜的是,沉迷修道,导致了他个人的毁灭,也间接加速了明朝的衰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-配资排名-配资炒股之家-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